《地表水如何处理成安全生活饮用自来水》全文共149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主要讲述:目前,地表水处理基本采用常规净水工艺就可以达到安全生活饮用自来水标准,即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大工艺环节。这种工艺至今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成为目前自来水厂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技术。&...
目前,地表水处理基本采用常规净水工艺就可以达到安全生活饮用自来水标准,即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大工艺环节。这种工艺至今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成为目前自来水厂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技术。
地表水处理成自来水,先要选择好水源
使用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源时,首先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关于水源水质的规定,即“国家对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关于Ⅲ类以上水体的水质要求,也就是说原水必须符合III类水质的要求才可以。采用地表水源时,先考虑从天然河道即江、河中取水的可能性,而后考虑河流的径流调节即水库取水。
(地表水水质类别)
水源需要保证一定的水量
对于原水水量而言,按设计保证率(城市为95%以上),除了要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水外,还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而且天然河流的取水量应不大于该河流枯水期的可取水量,特殊情况下可取水量占枯水量的30%~50%,一般情况不超过15%~25%。
经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四个环节,地表水变成清洁自来水
江、河、水库等地表水经地面径流汇集形成,在流经地表及风化产物、土壤时,难免会溶入一些盐类,在冲刷作用下卷带大量的泥沙、黏土、枝叶等悬浮物,尤其是下雨时,通常水体的浊度相对是比较高的,因此絮凝成为水处理过程中的第一步。
絮凝混合
絮凝处理通常在过滤设备前实施。水中加入絮凝剂(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或微生物絮凝剂等),破坏细小颗粒的稳定性,让水中微小的悬浮物和沉降速度很慢胶体粒子互相接触而凝聚在一起,产生大颗粒凝聚絮状物,为后续的沉淀环节做准备。
沉淀
当原水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可以设计成为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或斜管沉淀池等),该过程中水流速很慢,絮状体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沉于池底,降低水质的色度、浊度等。
过滤
沉淀后的低浊度原水流入一体化净水设备中,首先通过设备顶部斜板沉淀和曝气装置,在斜板沉淀装置中进一步沉降水中的颗粒物质,通过曝气装置挥发水中的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消除水体异味,同时“气水”的充分混合,使水中富含溶解氧,还能增强污染物的凝聚效果,提高过滤效果。
沉淀、曝气完的原水经过分配装置流入底部的四个独立的精滤器中同时过滤。滤层铺设多种不同天然介质组成的复合滤层,滤层滤径与原水中分散的颗粒粒径相吻合,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细菌、病毒等,去除95%以上的污染物,使出水水质浊度控制在0.3~1NTU之间。
消毒
水经一体化净水设备过滤处理后,浊度、色度、异味等问题基本已得到解决,为消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滤后消毒主要以氯为消毒剂,可用来消除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物。投加氯系消毒剂的水流入清水池并在池内停留0.5~1小时左右进行杀菌。
氯加到水中后生成次氯酸HOCL和次氯酸根OCL,而次氯酸HOCL是消毒作用的主要成分,它是很小的中性分子,容易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通过细菌壁到细菌内部,氧化破坏细菌的酶系统(酶是促进葡萄糖吸收和新陈代谢作用的催化剂),从而使细菌死亡。
而次氯酸根OCL也具有杀菌能力,但因带有负电,不容易接近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因此杀菌能力比HOCL差得多。
通过杀菌处理后,地表水就被处理成安全生活饮用自来水,经过二级泵房(供水泵房)加压输送到供水管网中,提供给居民生活饮用和生产使用。
总结
地表水处理成自来水,首先水源要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规定,这是前提条件,如果原水水质达不到要求就要使用其他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处理后的水可能就是纯净水或矿泉水等。
这里是以符合水源标准的地表水为例进行的自来水处理工艺的讲解,如需要设计水处理方案,详细了解一体化净水设备的相关资料或价格等内容,请电话或在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