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融水水质浑浊的成因详细分析及其高效净化处理方法推荐》全文共13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主要讲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一些内陆河,尤其是新疆、青藏高原、青海地区的内河,主要靠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地冰川融水补给,作为一种自然的、纯净的水源,来自高海拔的雪山,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富含...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一些内陆河,尤其是新疆、青藏高原、青海地区的内河,主要靠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地冰川融水补给,作为一种自然的、纯净的水源,来自高海拔的雪山,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居民用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冰雪融水水质出现浑浊,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
河水水质变化规律性
冰雪融水型河流水质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3~5月春期,低山的节性融雪及河水融化补给,随着雪融化,将低山带风化、风积物带入河流,这一时期含沙量常较大,但因径流量较小,河道输沙量不大;到了6~8月夏汛期,由于气温不断升高及高山雪开始消融,加之山区降水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所以高山冰川融水及融雪水集中下泄形成夏汛,高山带松散物质大量冲入河道,河流含沙量增大,如遇到融雪暴雨混合洪水时,暴雨又将中低山堆积物大量冲入河道,使含沙量剧增,水流携沙能力大,使这一时期的输沙量占全年的80%以上。
到了9~11月秋季退水期,由于气温降低,冰川消融逐渐停止,山区降水向固态转,径流主要靠河槽退水及两岸地下水补给,径流量逐月递减,一般河水清澈,输沙量很小。12月到次年2月枯水期,地面冻结,地表径流补给停止,河道结冰,径流主要由地下水来补给,河道输沙量接近于零。
水中泥沙等悬浮物
这些悬浮物可以是泥沙、泥土、藻类或其他微小颗粒物质。泥沙是导致河水混浊的常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颗粒较细的沉积物,主要由石头、土壤和其他碎屑组成,当水流流经地面时,会带走地表的泥沙,使水变得混浊,在河流中,泥沙随着水流移动,当水流流经地面时,会带走地表的泥沙,使水变得混浊。
泥沙对河水混浊的影响因素包括泥沙的来源、含量、粒径和形状等,泥沙的含量越高,水就会变得越混浊,泥沙的粒径越小,水就会变得越混浊。
另外,水中的有机物质也可能导致水质浑浊,这些有机物质可以来自植物残渣、腐败物质或其他污染源。
冰雪融水水质浑浊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处理水质时需要综合考虑并采取适当的方法。
冰雪融水水质处理中,去除泥沙、悬浮物等是重要的步骤之一,常用的方法包括沉淀、过滤等。
在处理过程开始时,混凝剂通常会被投加到水中,混凝剂可以是无机物质,如铝盐或铁盐,其作用是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质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便后续沉淀。
在混凝剂投加后,水会经过搅拌或搅动,使混凝剂与悬浮物和有机物质发生反应结合形成絮凝物,这些絮凝物比原来的颗粒更大且更重。经过混凝后的水会进入沉淀池,质量大,比较重的絮凝物会逐渐下沉到池底,上层水会变得相对清澈,从沉淀池或沉淀槽的上层取出清澈的水,供后续过滤处理。
过滤以石英砂等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通过黏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颗粒,从而进一步除去混凝沉淀后的水中细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病毒等,使水更加澄清,出水浊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1NTU的指标。
水经过滤后,浊度进一步降低,残留细菌、病毒等失去浑浊物保护或依附,通过投加含氯消毒剂产生次氯酸,利用其强氧化性,破坏病原微生物的酶和遗传系统,达到消毒的效果,保证饮用达到饮用水细菌学指标的作用,同时使供水管末梢保持一定余氯量,控制细菌繁殖且预防污染。
通过以上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冰雪融水水质混浊问题,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泥沙、细菌等,使水变得清澈透明,达到生活用水的标准要求。